
【内容摘要】
“在活动中领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的学习方式,“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应考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呈现出的活动效果及活动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契合度。本文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五种教学活动为例,浅谈本人在设计和使用中的点滴体会,与同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
阅读;游戏;收集资料、观察、调查、访问、交流;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学习。
【正文】
与以往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课不同,《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在活动中领悟”作为教材的主要道德学习方式,《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则建议我们“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活动性”是德育课程的第二大特点,经过多年实施,“在活动中明理导行”已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共识。课标中还详细列出了课程可采用的教学活动形式,如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阅读、辩论、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活动的形式可以说是丰富多样,但究竟选择何种活动形式,除考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呈现出的活动效果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活动能否有效地体现出这节课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就常用的几种教学活动浅谈我在设计和使用中的点滴体会。
一、阅读
现在很多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课堂活动也是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又唱又跳,又说又演,却连书都没翻过一下。诚然,教材只是 ……此处隐藏2602个字……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步骤。”“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问题解决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步骤,而且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实事,通过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这是课标中对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的定义。在教学实践中,这两种学习方式往往是二为一体的,因为探究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而解决问题又少不了探究。而不论是探究还是问题解决,往往又都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的。我在《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就开展了一次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鹭鹭和猪猪两家人准备周末去上海游玩。鹭鹭一家希望省时,猪猪一家则因为奶奶晕机,要求舒适,并加入了费用预算这一条件,使情境具体且真实。并教给学生在百度和去哪儿网上查询的方法,大胆让他们自己用平板或手机上网搜索信息。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先根据两家人不同的出行要求预设方案,再通过网络查询到的余票和费用信息,结合两家人的出行预算检验方案的可行性。这种学习活动,适用于认识、反思、探索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教学内容,若能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坚持开展,长期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能帮助他们了解探究的步骤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角度与方法,有利于他们创生知识,形成自主意识、思维观念、探究技能和学习方法。
上述教学活动,每一种都有其特有的适用范围和价值,有效使用这些活动方式,并不是在一节课中用的越多越好。课标指出:“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和采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要将这些活动方式运用到位,必须考虑它们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契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