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弱势孩子的心田——读《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研究》有感
刚接手这个班没多久,我发现班上有好多离异家庭的孩子,是我们同年级四个班中数量最多的,而且五个学期下来,流动率最高的孩子也出自这几个人当中,两个学期有4个孩子“搬出”和“迁入”。
一年级时,作为一个新手教师,没有经验,我很焦虑:该怎么样与这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正确相处?怎么样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当然,爸爸替代不了妈妈,妈妈替代不了爸爸,老师替代不了父母,我只能尽力。我先在网上找各种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反复挑选,买了一本书叫做《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研究》,说实话,换做以前的我,看到这种“乏味”的书名,不会有看的欲望,这次不一样,因为有困难亟需求助。要想帮助这些孩子,首先得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平时在学校的短暂接触,很难快速、真正地走进他们,这本书是从心理与行为研究的角度,观察、解析中国离异家庭儿童群体,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现状,直面他们的生存困境,解决与探讨他们的发展资源,为家庭离异儿童的成长、教育等提供可行建议。其中有很多数据分析,也有个案分析,读完这本书后,对我冲击最大的是人性关怀的力量。
在接下来与这些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虽然还远远不够,但也在努力做到人性的关怀。我们要蹲下身子,相互交流,学会聆听,加强家校沟通的力度。
我们班之前有一个孩子--小康,他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爸爸年纪很大了,为赚钱常年在外,基本不回家,爷爷奶奶早就去世,妈妈也再嫁了,他被寄托在家教,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直到上学期, ……此处隐藏612个字……前抚养他的叔叔:“孩子在家里状态如何?”同样他也会主动问我孩子在校情况。父亲去世,剩下的亲人可以偶尔给他一个拥抱,多陪陪他,让他觉得这个世界还是有其他的亲人的,当然,这样做还远远不够,还是需要语言上的安慰,十岁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跟他谈到生与死的话题,对活着的亲人更加珍惜,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好处,告诉他爸爸不希望看到他这么伤心,希望看到他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样子,让他从悲伤里走出来。爸爸是孩子的保护神,即使不能经常见,但是爸爸健康地活着,小康的心里就有寄托,有安全感,爸爸走了,安全与爱都没了,只剩下恐惧不安,剩下的亲人应该给他充分的关怀,让他知道以后会有人代替父亲爱他,引导孩子坚强面对目前的一切。这一切开导工作,我们学校无法实行,只能是他身边的亲人去做,其他人无法替代。
我告诉小康叔叔,他在学校的状态还挺好的,叔叔也告诉我,他爸爸去世的前一两天,孩子天天哭,晚上做噩梦,回学校上了几天课,和老师同学在一起会开心点,加上回到家叔叔也经常开导关心他,在家的状态也好了很多。
虽然不幸,但是这个孩子变现得也算坚强,平时会很热情地和老师们问好,大多数老师都认识他,夸他有礼貌,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很可爱,遗憾的是,由于亲一个愿意带他的亲戚在别处工作,这学期他也转去了别的学校,被寄宿在家教,除了上课日,周末和节假日都在家教。
我一直很想念这个懂事善良的孩子,班上的学生也经常在作文中写到他。很开心的是,上周六,我在学校操场碰到了他,刚开始他显得有点羞涩,跟他唠了几句嗑后,他又敞开了心扉,跟我讲起了在新学校的事情,他说自己练足球个子没长高,人倒晒得越来越黑了,说完憨憨地笑了,之后一直跟着我,后来我带他去买了他喜欢吃的东西,他高兴得一直说:“谢谢吴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