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海量文献中梳理出研究脉路及发展趋势,针对具体的某篇文章又如何消化吸收其精华,并批判性地找到其研究的不足及缺限,是阅读文献的核心目的,也是开展自己研究的依据。有关文献阅读、总结技巧及综述写作思路木虫上已有不少资源,本人也曾对此类资源做过收集和应用实践,也在木虫上发贴做过一些有关综述写作体会的总结,但依然感觉这些方法都太抽象,操作性不够强: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具体到自己的实践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体会与训练才能运用自如。这对于当下阅读三个月文献基础上就要提出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显然不够实用,近来在《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主页发现这篇由编辑部前辈所写的综述撰写总结,其讲解之细致、展开技巧概括之系统简直到了模板级的水平,让偶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虫子们看到!以下为精彩内容,希望对即将开题的虫子们有一点帮助!
============================================
农业科学研究综述的撰写
路文如 卞海军 孙雷心 张以民 李云霞 林鉴非 王红艳 赵 琪 孙鲁娟
(《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北京 100081)
原文链节:http:///V2/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55
整理版纳米盘下载:
说明:在日常编辑出版工作中和本文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前人相关文献,受到了很大启发,由此才得以编撰成为此文。事实上,很多思路是经过笔者实践并借鉴前人观点才形成的。不过,有些观点已经无法分清原本出于 ……此处隐藏1930个字……会对占有资料有一个基本清晰的轮廓,也就知道该如何下笔了。倘若作者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了。
3、面面俱到,广而不深,对文献资料的理解不够,利用不够。有些作者可能积累文献资料不少,但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主要是因为对文献的理解不够,或者感性知识欠缺,以致于有资料也难以编撰成型。按照第二条介绍的方法,通过分类、综合、归纳等方法,应该不难得出有条理、有层次、有逻辑的归纳性、概括性论点出来。但是属于感性认识欠缺,理解不深的问题,也只能通过工作实践逐步积累,别无捷径。
4、帽子大,身子小;抽象多,具体少。一些作者在综述中有板有眼地编撰出一些规律、特点,总结、概括了某专题的研究趋势、动态,但是,缺少支持材料,缺少数据和事实支撑,更没有必要的参考文献佐证,所以,这类综述注定不会被采用。
5、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些作者拟对某些比较大的社会问题或研究题目或生态现象发表评述,既想全面涉及,又不敢放开笔触,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对这类情况,写作起来的确应该慎重,但是,慎重不等于像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不疼不痒。既然要涉及,就不能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假如很可能会涉及到一些负面现象,那也不妨负面情况正面表达。否则,就干脆不要涉及,就彻底回避。既然我们是做学术研究的,就不要牵扯社会问题。然而,选择了产业化问题,选择了涉及体制的问题,事实上是怎么也回避不了的。我们既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就应该正视现实,勇敢地面对现实。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态,如果是一种积极的、与人为善的心态,问题就不难解决。这里就涉及到语言表达技巧和策略问题。实际上,讲这些问题才应该点到为止。
(成文于2004年3月,修改于2005年11月,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