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头缝”里的精神之旅
1米有多长?差不多是一步的距离。1米有多高?差不多是蹲下来平视的高度。1米,这也是杨村矿薄煤层(17层煤)的平均厚度。刚刚过去的3月,笔者跟随该矿50名女工来到薄煤层的盈寸之地,开启了一段“骨头缝”里的精神之旅。
惊喜:走在城市的夜晚
“煤尘多,空气潮湿,估计和闷罐子差不多。”
“比较窄、比较挤,不会太高。”
“黑乎乎、阴森森的样子,光线肯定不咋滴。”
……
对于没下过井的人来说井下是个让人揪心的地方,说起来多少会有些发憷,对此,矿上的女人也不例外。
当天上午,怀着对井下倾尽所能的糟糕想象,大家换上下井的行头。工作服、安全帽、自救器……标准的“七件套”一上身,弱女子瞬间变成了“女汉子”,英姿飒爽,精神头也足了很多。
随着“哐当”的一声响,罐笼从井底“浮”上来,继而又载着我们降下去。站在这个两头漏风、铁帘子把门的开放式“大电梯”里,大家心里不免一阵发紧,不由自主地往中间挤。好在时间不长,每秒3米的一路狂飙,使我们还没来得及缓解心中的紧张和耳膜的不适,就已到达320米的井下。
罐笼打开的瞬间,人群中发出一声声惊叹。眼前的一切,让大家怎么也无法与心中那个脏、乱、差的煤矿联系在一起。整洁宽敞的拱形巷道望不到头;5米间隔的防爆荧光灯连成一条笔直的光带,让头顶的矿灯成了摆设;电影海报似的安全标语不高不矮、一字排开,走起路来仿佛在读一本安全普及书;贴满白色瓷砖的墙面亮如明镜 ……此处隐藏305个字……歇爬爬,短短120(应为163)米的距离,我们竟用了50多分钟,而这仅是工人师傅们每趟用时的1∕3、每班爬行距离的1∕5、每天工作时长的1∕10。
追梦:在薄煤层开创世界一流
投产于**年6月的杨村矿,由一座年产60万吨的薄煤层矿井逐步转型为一座年产115万吨的厚、薄煤层合理配采的现代化矿井。
2008年前,这个矿同时存在着薄煤层炮采、厚煤层综放和特殊条件开采3种工艺,是当时集团公司开采工艺最为复杂的矿井,这也造成采煤区队间生产贡献率的严重失衡。
近几年,随着厚煤层的逐年减少,占矿井可采储量3∕4的薄煤层位置凸显。如何更多地释放薄煤层产能?该矿干部职工给出的答案是走薄煤层机械化开采之路。
担任主攻任务的就是综采二区,经过不懈的努力,该矿薄煤层综采工业性试验取得成功,在这个创出炮采37.8万吨全国纪录的地方,再次创出机采62.58万吨的历史纪录,彻底改变了薄煤层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安全系数低、工作效率低这“一大三低”的工作状态,开创了薄煤层高产高效的先河。一米以下含坚硬夹矸薄煤层安全高效综采成套装备与技术”项目荣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达到了国内第一、世界领先水平。
如今,工人师傅们手中的铁镐大锨、立柱钢梁,已经被大功率输送机、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低矮式采煤机所取代。薄煤层这个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潘多拉魔盒”,不再是煤炭开采源的“鸡肋”,而是成为矿井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续写着大锨攉出来的辉煌。实现薄煤层机械化开采以来,该矿薄煤层累计安全生产原煤280万吨,为矿井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同类型矿井薄煤层安全高效综合机械化开采趟出了一条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