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倾听者》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做一个倾听者》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生活中,许多人都可以做到与别人说话滔滔不绝,但是可以做到一个倾听者的人却很少。
今天这篇文章《做一个倾听者》的主人公莎拉是一个非常腼腆的.小女孩,而她却有两个口齿伶俐的姐姐,为此她很苦恼。有一天,她的好朋友特里萨遇到了困难。好朋友向她诉说着痛苦,正当莎拉为找不到合适的语句安慰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而感到着急时,特里萨拥抱了一下她,对她说:跟你说一说心事我感觉好多了,谢谢你!直到这一刻,莎拉才意识到其实做一个沉默寡言的倾听者也是很讨人喜欢的。
俗话说得好:如果把你的快乐告诉朋友,你的快乐就增加了一倍;如果把你的忧愁告诉朋友,你的忧愁就会减少一倍。这里的朋友指的就是倾听者。倾听者是神奇的,就像一个魔术师--将快乐翻倍,将忧愁变没。与其做一个开朗喜欢说话但不会倾听的小孩,还不如做一个沉默寡言但会倾听的小孩!文中的莎拉就像沙拉一样,使美味翻倍。当然做一个既开朗又会倾听的小孩就更好了。
生活中有些人不善于用嘴巴来树立威信,但是他们可以让耳朵来帮忙。如果是真心地,又何妨不交个朋友呢?
记住,倾听永远是最重要的!
第2篇:
朱军: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能将艺术融入人生,又想要将人生当作艺术的人很令人羡慕,朱军想做这样一个人,他的人生目标会在他的《艺术人生》节目中实现吗?
记者:《艺术人生》筹办的时候,国内以明星为嘉宾的谈话类节目其实已经不下上百个了,为什么还要坚持做第一百零一个?
朱军:其实在做《艺术人生》之前,我就看过许多访谈节目,明星类的也看,不过不多。主要看《朋友》和《实话实说》。每次看的时候,我都从被采访的角度来看主持人的提问。我发现:有时候主持人并不是缺乏准备,也不是缺乏热情,但他们往往会忽略一点:现场气氛。国内很多谈话类主持人都不是在听而是在说;不是在想而总是在问。那时,我就想着如果自己做可以换另外一种方式。
记者:以前你是做综艺节目和晚会出身的,相对来说,晚会主持人表演的成分、“做”的成分会更大一点,这种特点会不会带到《艺术人生》里头?朱军:我不能保证一点没有。不过我尽量区别开两种不同的工作状态。在节目录制前,我从来不和嘉宾谈起节目中要提到的话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谈话节目的现场性,避免出现背课文的情况。
记者:节目中如何撬开嘉宾的嘴?包括他们的情感隐私?
朱军:我们的节目一直都很强调一种人文关怀,强调录制现场的轻松和平等。事实上虽然我事前不和嘉宾交流,但我都会充分了解他的经历,认真准备话题。我希望嘉宾来我们节目能像老朋友坐在我家的客厅里聊天一样,畅所欲言,无所顾忌。
记者:现在《艺术人生》安排了现场乐队,现场观众也很热情,几乎每一场访问嘉宾、观众都会哭成一片。是不是只有“哭”才显得“真诚”?有没有刻意煽情的成分?
朱军:很多时候观众会在电视上看到演员感动落泪,那绝对都是真哭。我不认为这是煽情。很多记者朋友跟我说过这样一个细节,在现场看《艺术人生》跟在电视里看还不一样,现场更感人。因为很多东西都是没有排练,没有心理准备,完全在那样一种放松的状态下自然流露出来的,所以就特别真实,特别感人。
记者:相比于其他娱乐类访谈节目来说,《艺术人生》的节奏可能是比较慢的,内容也比较厚重一些。有没有想过调快节奏?或者改变形式?
朱军:我认为恰恰相反。观众喜欢《艺术人生》可能恰恰是因为它的慢节奏。因为大家都在忙碌中,偶尔回头看一看自己的人生轨迹再向前走,会明白很多深层次的东西,所以至少近期内节目形式不会有大的变化。不过我们会考虑逐渐引入小人物,普通老百姓进我们节目。《艺术人生》反过来就是“人生艺术”,有时普通百姓的经历可能更有意思,更能引起我们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