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祠杂感
司马迁自己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龙门也就是现在的韩城。“山水之阳”是山南水北,这地方想起来是很美的,我想不一定只是他“耕牧”的地方,也可能同是村子所在。我总强烈的感觉就在祠对面的原下,与祠墓所在的原隔河而望。这个问题估计连他现在居住在徐村的后裔也说不清了,谁也说不准了,历史浩渺、千年烟云!
他替李凌说了句公道话,得罪了汉武帝,获死罪,行宫刑,46岁开始写《史记》十年后完成,便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卒于何年,葬于何处,皆不可知。
看来这个说出了让毛主席在《纪念张思德》一文中引用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并没有因为完成了史家绝唱,而减轻他宫刑之辱的心里之痛,选择了与世隔绝。
有些话是说给别人的,有些事是给自己的交代的。
两千年前的那个男人,心痛得让人心疼!
日本人认为历史上中国最强大的朝代是汉和唐,汉代犹甚,汉代的又是汉武帝时期最强大,当然这是废话。王立群先生评价汉武帝不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皇帝。
汉武帝宠妃的哥哥李广利估计就是那个写出《北方有佳人》的兄长或者兄弟吧,被汉武帝安排带兵打仗,是为了使其得到战功以便封赏,李凌作为副将兵败被俘,汉武帝偏袒李广利把责任全归罪于李凌,满朝文武不是瞎子更不是傻瓜,只有司马迁说了句公道话,被判死刑,这几乎就是前朝“指鹿为马”戏码的2.0版!
正直的司马迁,你让我们明白了追求良知与真理不能忽视代价,谁都有私心,汉武大帝也不例外。同时也让我们给王立群先生的论断打了一个小问号,这算好皇帝吗,还是瑕不掩瑜?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蛤蟆陵也就是下马陵,是董仲舒墓,汉武帝每次路过要下马以示尊敬而得名。董仲舒是大儒,是司马迁的老师。
我有些奇怪,老师怎么没有学生更有成就,更有名气?当然这是我自作聪明的看法,如与高人相左敬请海涵,呵呵。郭沫若认为司马迁与孔子齐名,这仿佛一下子说出了我的心声,有祠前石碑上的诗为证。董仲舒是不能和孔子同日而语的,师不必贤于弟子?也许在那个时代的原因。汉武帝对董仲舒墓下马和对司马迁判死刑行宫刑的对比,让人觉得他不过是貌似尊重大儒!
四百年后的晋朝人修建了司马迁祠和司马迁墓,这些与司马迁的肉身没有丝毫关系,或者与司马迁没有任何关系,应当说后人只是为了给自己建一个表达敬意的地方。墓建成了蒙古包的样子,人们说是元朝人修建的痕迹,让人感觉那些骑马射大雕的民族也有柔弱的灵魂?
游览司马迁的祠墓,人的心里很难轻松。用心观察每一个角落,不时勾起脑海万千波澜。《史记》被称为中国的信使,52万字的它,已经与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密不可分。它的文学艺术价值、正直的人品与可信的历史价值一样是民族史册令人仰望的高山,融进了我们这个民族传统文化,这正是郭沫若认为与孔子齐名的原因吧!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优美的语言让人随便都能说出几句,句句是金!
你与我们的同在!